当前位置:首页 > 策划观点>正文

新能源产业的出口转内销

壹串通   尚孟坤   2015-10-31

  在过去的十年中,太阳能光伏在中国市场上绝对是耀眼的新能源明星和造富明星。

  国内除了一线企业如尚德、赛维等先后在美国和英国上市外,国内资本市场亦掀起了一股“太阳风”。投资太阳能光伏相关产业的国内上市企业达到52家(2010年数据)。最新出炉的2011年胡润中国新能源富豪排行榜当中,其中有六成是来自于太阳能行业。而上榜富豪中,80%的富豪来自于上市企业。可见在向来都是“叫好不叫座”的新能源领域,太阳能一枝独秀,备受资本的青睐。

  然而,随着欧洲市场情况不断恶化,雄心勃勃的太阳能光伏行业突然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共同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生存,如何过冬?

  这一场面何其相似。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动荡,全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都是同样的焦灼不安。次债危机引发的洗牌行动,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中小制造企业都扫荡了一遍。“出口转内销“在这时候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今天,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主流市场遭遇诸多变数之时,这个老话题又被重新提起。

  中国,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庞大,最有活力市场,这个让无数国际大品牌欣喜若狂,众多民营企业跑马圈地的肥沃之地。是否还有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一席之地呢?

  空间很大,困难也不小

  根据2011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企业达到了580家,而他们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90%都是销往海外,国内市场占的比重不到10%。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两头在外“现象,不仅核心技术和上游材料供应是在外,连市场都在外。

  开发国内市场,本来可以说是本土作战,应该更有优势,但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壹串通营销专家尚孟坤认为,背后的原因虽然非常多,也很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培育的市场。

  培育市场从政府开始

  太阳能光伏市场之所以在诸多新能源行业中能够被看好,是因为它已经算是在逐步向市场靠拢的一个行业。只要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上网电价成本的降低,那么属于太阳能光伏的黄金时代才真正来临了。

  而现在,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还是亚洲,政府依然在这个行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太阳能光伏转攻国内市场最大的优势就是客户群体非常集中。培育中国市场,就应该从培育政府的环保意识开始,而不是从公众的消费习惯开始。

  没有品牌无法立足

  在消费品时候,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过去十年间做贴牌为了省心生产的企业发现,国内市场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几乎是无品牌就难以立足了。当海外市场受挫的太阳能光伏集体把目光转向这个似乎熟悉的中国市场时,试图一拥而上瓜分这本来就有待开发的市场时,是什么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品牌。

  对于太阳能光伏企业来说,需要打造的品牌,不仅仅是产品,也不仅仅是商标。而是代表着产品背后的环保理念、公共设施解决方案,甚至慈善公益的解决方案。

  壹串通认为,政府最喜欢的企业,不仅是能够让政府省心的企业,而且还是能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光伏企业所打造的绿色环保的形象,甚至都能够成为各地政府开发环保项目的品牌背书,那么可以毫无悬念地说:这样的品牌能够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王者。政府本身不是盈利机构,他们塑造品牌只能借助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或者力主打造创新型的项目,成功的项目本身就是一道窗口,帮助政府塑造品牌。从这个角度来说,光伏企业是否能够借助自身的品牌基础,技术和产品,来帮助政府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项目,这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上能够赢得新机会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于【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

  转载请备注本文链接:http://www.one-link.cn/index.php/View/post/846.html

标签:尚孟坤  

我的需求与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