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划观点>正文

美的文化,基业长青的底色

壹串通      2023-10-23

能支撑一个企业扛过变革之痛的,唯有企业文化。而美的靠它已经度过了3大难关:


第一次是1997年美的迎来了继1993年上市后首次业绩下滑,规模从1996年的25亿下滑至21亿,且美的空调地位也从前3下滑至第7。“美的因效益不佳将被科龙收购”的传闻也在这时闹得满城风雨。


何享健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引入松下的事业部制,提出以“事业部制”治愈“大企业病”,正式开始美的集团首次大改革。


第二次是 2001年,在1997年实施事业部制改革之后,美的着力于价值链垂直一体化,横线多元化,同时实施对标管理,坚持数一数二战略,推进MBO(管理层收购)。


第三次是2012年,随着家电行业宏观上政策效应褪去、中观上市场萎缩内卷严重、微观上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创新,美的财务数据再次出现严重下滑,营收从2011年的1341亿下滑至1027亿,净利润从2011年的34.49亿下滑32.59亿,同比下降5.5%。


于是美的开始改变经营思路,进行第三次改革。仅一年时间,美的裁员7万人,超过总员工数的1/3,管理人员数量从2.5万减少至1.5万。幅度之大超过了绝大部分企业。


2021年,美的营收已突破3000亿。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美的发起了第四轮变革,将战略主轴全新升级为: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朝着营收、市值双5000亿目标冲刺。

第四轮变革的成果究竟如何,我们给与祝福,并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老美的人,看到老东家一路披荆斩棘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高兴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同时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以经历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对美的文化进行总结和分享,帮助大家吸收美的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转化为企业的基因和动力,助力企业更上一层,是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美的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搞定文化、变革文化、接地气文化和危机意识文化。(本文约6800字,预计阅读需要25分钟)


01
搞定文化


通俗地讲就是结果导向文化,所有的事情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拿结果说话。这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01 少说多做


最有名的就是董明珠公开炮轰美的:“美的一晚一度电,到一晚低至1度电,类似这样的技术,还可以去领国家科技进步奖,用这样的头衔来欺骗我们消费者,我认为是悲哀的事情。”

面对格力咄咄逼人的态势,方洪波不得已才出面回应了这番言论:“格力员工举报我们,说我们学术造假,我们无奈被迫也举报格力、反击,我们也发了声明。不到迫不得已我们不会发声。”


“我们的内心并不会因此而气愤。我可以认真的讲,这样的指责只会使我们更加坚强、自信。”


“为什么自信?你不断指责我,说明我比你强大,否则你指责我干什么?你攻击我干什么?你的指责只会让我们更加自信。”


美的这种少说多做的低调务实文化,已经渗透到集团上下。所以我们基本上看不到美的公开对赌、走到摄像机前开直播、公开发表讲话的画面。因为这些行为与美的的文化是不兼容的。


02 结果导向


在美的大家会说累,但这种累只是叫身累,身累而心不累。为什么呢?


首先,在集团亲属关系的处理上,创始人何享健在20年前就让子女退出了美的,就算是普通岗位也不得亲属任职。


所以从集团的高层到基层班组,美的完全清理了各种亲属关系,既没有工人拉帮结派,也没有高管裙带关系。


其次,美的长期的“结果导向”,让集团上下关系变得简单。


所以在美的工作,能够跟累扯上关系的是每天大量的工作以及工作进度的推进,而非复杂的办公室人际关系、上下级情绪或者周围人的看法。


一切以结果论英雄,关系处理得再好、人缘再好、口才再好也没用。

这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年年底开年终总结大会的时候,如果你看到谁坐在最前面,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的绩效是最好的。


而那些绩效不好的同事肯定会自觉地往后坐,不会出现那种高层就应该坐在前面的情况。这成为了美的人的一种共识。


03 内部契约


每年各总经理、各级总监签会同集团签订经营责任制,这个经营责任制一旦签订,不管执行期间的环境如何变化,是金融危机抑或三年疫情,是目标定高了还是定低了,只要完成目标,集团最终都会真金白银地给予奖励,不打折扣不放水。


而那些业绩差没结果的人,集团会对他们进行轮岗、降级,甚至淘汰处理。


这种内部契约,某种程度上是公司跟高管个人之间的契约,是非常严肃的合同关系,没有人情可讲。双方只看结果,这就是美的的搞定文化。


02
变革文化


方洪波曾说:“美的要进行自我否定,彻底的否定。敢于自我否定是一种自信,自我否定是为了更加强大。”(2021年)


“美的无城可守,必须敢于变革……迎接一个‘更新十年’。(2022年)”


包括何享健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意思是永远没有说这个方法历来是成功的,它就一定得这样子的。而是要敢于自我否定,敢于重新出发。


比如1992年的股改、 1997 年的事业部制度改革,2001学习GE数一数二战略,2011年以及2021年的两次重大改革等等,都是美的变革文化的体现。可以说,美的不是在变革,就是在变革的路上。


曾有人统计过,近十年来美的变革次数超过了 500 次。如此频繁的变革以至于在集团上下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到 6 、7 月份,或者年底12月、1 月份,集团如果没有进行变革,大家会认为接下来是不是有更大的变革在等着他们?


这就是美的人在内部讲的“半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在美的的变革文化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敢于认错。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无比光荣、无比正确的光辉形象。所以认错是他们最难做到的事情。


但这种情况在美的恰恰相反。何享健说:“很多事情当时我坚持推动,现在要调整,也是我自己否定的,我能做到这一点,能肯定自己、否定自己,与时俱进。”

方洪波也讲过:“美的没有东西可守!一切都在剧烈重构......在美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否定的。”


在美的变革文化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美的的客车项目。


200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火爆,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青睐,甚至掀起了全行业集体跨界造车的热潮。


从美的到比亚迪、新飞、奥克斯、三一重工,甚至五粮液集团等均杀入了造车领域。


美的通过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等企业,从客车领域进军汽车业。


之后,又在昆明和长沙新建了两大客车生产基地,一度具备万辆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


然而,美的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国内汽车行业品牌集中度高,消费者成熟理性,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


另一方面,汽车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口中200亿造车门槛相比,家电企业所投入的几亿乃至几十亿元的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2008年,由于经营不善,美的宣布暂停造车项目,两大生产基地易主。


然而第一次造车失败,并未让美的放弃进军造车领域,而是将战略方向从整车制造转变为ToB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2018年,美的果断抓住造车风口,以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初获成功。

至于为什么美的要死磕“造车”,这和它的变革文化不无关系。从方洪波在2022年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十年更新”的主题演讲中可以略知一二:


“持续进化、自我颠覆是美的前进的唯一路径...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起确定性的优势,必须最先使用行业领先技术,在最美好的时候建立第二增长曲线,构建新的增长赛道,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03
地气文化


接地气文化也可以称作实用主义文化。


要说美的为什么能成长出实用主义文化,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创始人何享健本身具备这种特质


从改革之初对港澳市场产品的模仿,到“借力发展”的“星期天工程师”,再到“借船出海”的海外市场策略、“借鸡下蛋”进入空调领域,这些“不为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做法,都充分体现了何享健的实用主义。


回想在集团的工作经历,再结合何老板的讲话资料,美的的实用主义文化有3个重要的方面:


01 不为面子而活


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动不动就想搞个总部大楼。其实很多公司都是这么没落的。


比如科龙,美的认为科龙的衰落与他们执着于建总部大楼有莫大关联,包括曾经的不可一世的史玉柱,也是栽在了他的巨人大厦里。总部大楼似乎成了一个魔咒,只要一建起来,公司就会倒下。


所以何享健非常强调不要去搞面子上的东西。


我记得我在美的的那段时间,美的所谓的总部还只是一个工业园区,楼层也只有六七层高。所谓的展厅,也只是在一栋大楼外搭的大棚,环境非常简陋。


一直到2006年美的达到600亿规模的时候,经过大家的多次劝进,何享健才勉强同意动工总部大楼。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的的总部应该设立在深圳,或者设在广州,因为这事关企业颜面,而且大多数的世界 500 强都在这里“落户”。


但何享健最终的决定是设在美的发家的佛山北滘,而且就在北滘镇上。


2008年金融危机,美的集团整个经营情况看不清楚,总部大楼项目被迫叫停,待到2009 年集团经营好转才继续动工。2010年,美的规模突破1000亿后,才开始启用总部大楼。


不为面子而活,才能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带领企业寻找到问题的真解。


02 自知之明


2000年,美的规模突破了100亿,内部也成立了电子公司,于是很多高层就建议美的应该进入手机行业,因为手机的市场和利润远比家电的要大得多。


而且当时的海尔、TCL、长虹等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手机行业,取得的市场效益也非常好。据称TCL当时的一款钻石手机就赚足了26 亿的利润!


但何享健在内部开会时时问了两个问题:

“我们团队里面有人懂手机技术吗?”

“我们自己的家电产品做好了吗?”


当时的答案是否定的,美的既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这方面技术。所以在面对巨大利润的诱惑时,美的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越雷池半步。


就连黑电,美的到现在也没有碰。


包括美国通用GE,当时(2008年)GE觉得白色家电不赚钱,打算出售家电业务。而美的跟GE是有合作的,相当于GE的生产厂家。


但美的没有买,最核心的原因,仍然在于美的有自知之明。当时何享健是这样解释的:


“最近有机构找美的联手收购通用白电资产,但美的最终放弃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和通用的区别太大,GE家电本身也是很大的国际化企业,而我们对国外并购还没有多少经验,整合GE家电的成本太高。”


“而且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整合GE家电,老老实实做贴牌比较现实。”


03 专心经营


很多企业家往往以获得更高的政治头衔为荣,这样往往导致他们将更多的经历放在企业经营之外。


而在美的,领导人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务的态度是,能不担任就不担任。


何享健有一次谈到他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时,他说:“我的人生目标很明确,就是把美的做大做强,就是干企业。而干企业就是要赢利、要赚钱。”


因此,何享健能够始终保持企业家本色,始终务实地追求企业利益,从而能够抵御各种诱惑,埋头干企业。


至于他为什么刻意保持低调,何享健的回答也很实在:


“我的普通话说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既不像柳传志那样能侃,也不像任正非那样会写,跟媒体接触容易说错话,容易被人误解,给企业带来危害。”


“所以,我不如不讲,少讲多干,把企业做大了,让企业赚钱了,比什么都强。”


“企业家要懂政治,但不要搞政治,更不能热衷于成为一个政治或明星人物。


何享健一方面在对外宣传上以企业品牌为核心,把个人隐于企业之后,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驾驭政企关系,始终与政冶保持适当距离。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每一位美的人都是眼光向内、专注自身。正如前面所说的,在美的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大家都是凭能力、凭业绩吃饭,而不是靠人际关系、政治技巧谋生。


04 学习失败的教训


美的是一家善于学习的企业,它从未停止过向优秀企业学习的步伐。例如国外的松下、东芝、三星,欧美的GE、开利,国内的华为、海尔、小米等等。


除了学习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美的也非常重视失败案例的研究。何享健在内部开会就经常讲:


“我十分关注失败的企业,因为成功企业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但失败企业的教训,就肯定对我们有借鉴作用。”

像吴晓波在《大败局》中的所有案例,如半球、巨人、三株、飞龙、爱多等等,美的都曾专门组织高层进行过讨论。


就是在那些失败的案例中,美的拥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同时也知道到世界、时代、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企业也必须跟着变:


“你们以为我喜欢变,其实是市场在变、时代在变,企业必须变啊!那么多失败的企业,我非常关注,美的不能出现他们那样的错误,就一定要不断变革。”(2012年,退休时告别会上的讲话)


04
危机意识文化


回顾美的几十年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通却惊人的现象,与其它的企业相比,在整个过程中,美的几乎没有犯过错误,并且美的很好地把握了每一个机遇。


01 理性经营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何享健偶然说出了那句极富哲理的经营话语:“宁可走慢一步,也不可走错半步”。再后来,这句话被概括成美的经营准则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理性经营。

这里面最典型的表现是美的国际化。美的国际化强调的是必须坚持“不被包袱、不扛大旗、不要冒进、小步快走”的原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美的国际化:低调务实的品牌出海之路)。


对于自主品牌的国际化,美的集团目前除了有针对性地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自有品牌外,没有盲目在发达国家使用自有品牌出口。


何享健认为,国内企业暂时还没有能力大张旗鼓地在海外运作自有品牌,如果冒进,可能会得不偿失。


公司的规划是首先为海外市场的当地品牌贴牌生产,时机成熟的时候收购当地品牌来运作当地市场。


02 掌握竞争主动权


上世纪80年代初,美的风扇一经推出就买爆了。可惜好景不长。1983年,进口的风扇凭借噪音小、劲头大的高性能,抢占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风扇技术简单、投资不大,顺德一下子就冒出了200多家风扇厂,在全国范围内甚至超过5000多家。


美的一方面面对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恶性价格战,另一方面面临宏观调控带来的原材料涨价,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资金链也出现严重问题。


为摆脱困境,美的喊出了“不与国内争天下,走出国门闯市场”的市场策略,开启了美的的国际化进程。


正是得益于美的在国际化方面的提前布局,美的现在3000多亿的规模中,41.25%是海外出口,而且能够在疫情和国际环境恶化期间,持续保持高质量增长。


对此,何享健后来回忆说:


“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我们都要重视企业如何与外部环境结合,做到抢先、主动、超前地抓住时机。”

“我们抓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引进技术和设备。1985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利,这对当时的乡镇企业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20世纪90年代一开始,我们还不懂什么股份制改革,但我有关注、有研究、有听专家的意见。我们超前进行了产权改革。1992年,我们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是全国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第一家。”


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主动拥抱变化和挑战,已经内化成美的务实的企业文化,让美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抓住机遇,保持基业长青。


03 善于反思


在残酷事实面前,你选择闭目塞听,还是选择不断反思纠错,会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而美的选择了后者。


就如前面所讲的美的客车业务,后来美的在内部做了多次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的团队、销售渠道、品牌影响、技术掌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以去消化这个项目,所以立马叫停止血。


以前做风扇、后来做空调,这些夏季制凉产品不能兼顾到经销商在冬季的发展,所以美的马上上架了电暖气、厨房烟机等产品,让整个渠道协同互补,避开了一些危机。


包括今年5月19日,在美的集团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针对美的小家电业务亏损问题做出了回应:


“过去几年碰到疫情,小家电行业迎来所谓的爆发,出现了很多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叠加所谓的新消费浪潮,几个因素一起把美的裹挟着卷了进去。”


“当时美的也做了很多尝试,每个事业部都上了一些新东西,但实际上有些不是美的所长,有些即便是,但因为一些体制性的因素,其实也不适合美的。”


“因为这些产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一年两年就没了,比如像现在很火的空气炸锅,这样的东西对美的来讲体制性成本太高了,不适合。”


在小家电上业务上,美的很显然犯了错误,但好在及时进行了自我否定、反思。所以我们看到了去年美的小家电关停并转了900多个SKU,也才有了后来的裁员风波。


写在最后


离开美的多年以后,某次跟美的高管的聚餐时,在谈及每个人对何享健的印象的一个话题中,大家回答频次最高的竟然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张总/李总/吴总,这个我不懂,请你教教我。”

这是我们 12 个人每个人都提及的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12个人都听到过何享健跟我们说的这句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颗低调、务实、善于吸收转化、谦卑和敬畏的心。这是何享健的人格魅力所在。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美的集团的文化底色所在。


用一个词概括叫做静水流深。


实际上,有些问题何享健自己是懂的,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是因为他深知学习氛围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所有的东西都是要靠大家一起行动、一起转化、一起吸收、一起学习才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经营好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以上就是美的文化基业长青的底色的四个方面:搞定文化、变革文化、接地气文化和危机意识文化。


如果你的企业能够吸收其中的某一点或者两点,真正的转化成企业内在的基因和动力,帮助企业更上一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标签:吴雪亭 1营销战略 品牌策略 壹串通营销 品牌战略咨询 企业策划推广 产品品牌策划  

我的需求与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