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离经济有多远?
壹串通 邧伟文 2014-05-14
“粉丝经济”起源于凯文·凯利2012年出版的《技术元素》中“一千铁杆粉丝”——通俗理解,如果你拥有愿意在你身上花钱的1000铁杆粉丝,你就不必担忧基本生活。
最近,一部《来自星星的你》的韩剧则是进一步引爆了“粉丝经济”,据淘宝网最近一个月的搜索数据显示,搜索“来自星星的你同款”的用户是搜索春晚的100倍。
据报道,剧中女主角千颂伊在剧中那双Jimmy Choo的水晶鞋让人过目难忘,一位经营全球购的商家以3800元的价格,30天便售出20件。而她的唇膏则已经在法国都卖断了货。
此情此景,各路“互联网营销策划专家”开始坐不住了,兴奋了——为什么?看到没有!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经济啊!然后鼓吹各种“粉丝=摇钱树”、“品牌价值=粉丝数量*人头价值”等等观念,最后落实出来一套卖僵尸粉的“整体解决方案”。
本人并不反对明星效应对品牌、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这件事情从中国出现代言人开始我相信就不会有人怀疑,但是,是不是有粉丝就代表着营销的成功?
相信比以上这些明星粉丝更多的人应该不会有很多了,但我也相信,各位看官不需要专门去打开他们所开的网店就已经能够感知到这些人他们在做电商的时候并不成功——如果粉丝的力量真的如此强大,那为什么这些人在“触电”之后却没有获得成功呢?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概念:粉丝≠客户。
什么是粉丝?简单一点的描述是“某某迷”,他们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喜欢”、“深深的喜欢”或者“疯狂地喜欢”——某些以“捆绑林志玲”为人生目标的死宅,他们绝对是林志玲最忠实的粉丝。
那什么是客户?或者说是客户群?这就变成了一个“标签综合体”——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生育、社交、生活习惯……这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举个略粗鄙的例子,尝试浅显地阐述粉丝与客户的区别:本人衣冠楚楚一表人才,但严肃的外表下暗藏一颗不羁的心,屡闻东莞乃人间天堂狼友圣地,心中神往已久,常在与友人交谈时“上溯楼凤双飞、下循毒龙冰火”,将莞式ISO一条龙是倒背如流——但是,我从来没去过,为什么?没钱、没空、没胆。
粉丝与经济之间的距离,是粉丝与客户之间的区别,如何实现粉丝群与客户群的重合,便是粉丝经济公式成立的关键。
粉丝群的精准定位。有粉丝的人做电商的往往是少数,更多的人关注粉丝经济,是希望通过打造粉丝来销售品牌/产品,那粉丝群的定位就变成了再一次的客户群定位,而这里面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粉丝群与客户群进行同一定位。
品牌策划的拟人化or图腾化。“粉丝”心理是基于社交而展开的心理活动,拥有粉丝的人是两种,一种是意见领袖,他代表你;另一种是精神领袖,他带领你。而拥有粉丝的品牌同样如此,一种是拟人化的品牌,像小米、江小白这种,他代表了你;一种是图腾化的品牌,像LV、Dior,你感觉总在追求它却追不到它。
划清粉丝和客户的界限。这句话看起来与前面的观点有所矛盾,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针对图腾化的品牌而言(真正随随便便能买得起LV的人会是LV的粉丝么?),那在营销的进程中就会非常清晰造粉应该投入的成本,以及如何设计入门级产品去满足粉丝到客户之间的转换,而不是盲目地拉了一伙人却卖不出货。
具有针对性的造粉运动。造粉的手法就轮不到我来说了,网上到处都是专家,漫天都是干货,看官随意挑选。但是在运用这些手法的时候,需要关注一个词语叫“针对性”——为什么粉丝要定位?因为不同的粉丝将会消费不同的产品/品牌推广,也会为不同的信息而疯狂,本人很不负责任地点评一句:“在车展上用露毛模特,真的没有在游戏展上好。”
粘粉的内容。粉丝的最大价值,真的不是在于让品牌“火一把”,而是老老实实地买完再买。搞促销活动的时候,一下子拉进来几十万粉丝,那种感觉是很爽的,但是,品牌有从这里面赚到钱了么?不亏本的相信都很少,如果说你的所谓粉丝就是非得等你做亏本买卖的时候再杀进来扫货,平时跟死人一样从不跟你对话的,你认为这是真正的粉丝么?
如同理论上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做电商一样,理论上所有的品牌也都有粉丝经济,但真相是不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能做,但值不值得做?就有待各位看官细细思量了。
本文来源于【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
转载请备注本文链接:http://www.one-link.cn/index.php/View/post/708.html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