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划观点>正文

粉丝的逻辑

壹串通   邧伟文   2014-05-26

  在接到编委会的约稿函之后,头疼了很久——到底什么是粉丝经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名词概念的更替速度实在太快了,火完一个又一个,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实内容是否也更新得这么快?最近给粉丝经济唱高调的人太多了,我今天就不去讲它的无限机遇了,也不晒什么刷粉技巧的干活了,只是与各位看官扯几段闲篇儿,一同冷静地去简单探讨下“粉丝经济”背后的逻辑。

  “粉丝经济”其实讲的不是粉丝。

  “粉丝经济”这个名词来自于国外,但它在国外的营销界远没有像在国内这么火热。目前国内专家对于“粉丝”的解释实则还是源于此前关于“用户”的理解——在现在的所谓“粉丝经济”的著作或观点中,往往没有人将这种经济现象的主体解释为与“高度崇拜”、“图腾效应”、“纯感性诉求”等真正代表粉丝的关键词产生关联的人物,而是仅仅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品牌用户”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疯狂喜好者”。

  基于此,我们便发现了最近大家都喜欢拿来说事的成功案例他们的真正落脚点——小米、微信、黄太吉、海底捞……这些似乎更多的是做用户的成功,而非粉丝。

  赔钱造粉丝的事,还能干多久?

  我们首先得出了一个“在现在大家说的‘粉丝经济’中,粉丝其实就是过去我们说的用户”的结论,实质上,它叫什么并不重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了解诸如小米、黄太吉等等这些品牌的成功逻辑而已。因而,往后的内容中,不管是用户还是真正的粉丝,我们都还是随大流地统称为粉丝。

  最近能够跟“粉丝经济”沾边的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嘀嘀打车跟快的之间狂砸15亿的“补贴抢粉”大战,而随着这场战争最后以双方的偃旗息鼓告终,差点打起来的两派粉丝也握手言和了——反正也没补贴了,而且真正需要打车软件的繁忙时段还不能用,后面自然也懒得用了——说是树倒猢狲散也不为过。

  这样的事情,自从“风投、互联网思维、用户价值”这几个词语进入了我们的大脑以后,出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所有的互联网项目都不再以是否赚钱为投资的考核标准,而是以有多少用户为标准了。关于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做实业的老板们或许无法理解这种越做越亏的项目价值在哪里,觉得有些事情在挑战他们的智商而已——但是,无可否认,互联网投资者现在都开始向“愚蠢”的企业家在取经——如何将“流量”变成“用户”,把“用户”变“粉丝”。

  Facebook还在亏,JD还在亏,微信也还在“如何收费”的问题上抹不开面儿,那些赔钱造粉丝的事,还能干多久?

  品牌情感价值——中国“粉丝经济”地里缺的肥

  在网上,一天随随便便能见着几十个说“我的粉丝一天涨几十万”的,那场面,那阵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都形容不了了——但那叫粉丝么?

  如果孔老夫子穿越到今天来了,他在中国是活不下去的——用古话讲,中国现在的社会风气里“有瘴气”,什么是瘴气?那是指岭南一带的气候不好,古时的中原人一到这里就会咳嗽、红眼、起疹子等等,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上火”。现在国内的整个社会,也有“瘴气”,所有在这里呼吸的人都“上火”了,特别的浮躁。

  假设我是个神算子。

  对一个画画的人讲:“你坚持画画吧,我算到了,你只要画下去,你死了以后你的画跟梵高的画一样值钱——但是你死之前跟梵高一样潦倒。”

  对一个写书的人讲:“你坚持写作吧,我算到了,你只要写下去,千百年后你的书将会被全人类所膜拜——但是你需要经历司马迁一样的遭遇。”

  对一个做企业的人讲:“你坚持做你的螺丝钉吧,100年以后你将会做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螺丝钉品牌——但是你和你的儿子、孙子都只能把公司开在老城区的旧房子里了。”

  我会收到怎样的回答?

  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所有的人都清楚,靠促销刷回来的所谓“粉丝”意味着什么,但大量的订单就像毒瘾一样让企业欲罢不能。大家都更加原意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手段”去把人拉进来消费,而没有人原意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用户——你跟TA沟通的时候永远只说“我又给你送钱来了”这样的话,TA会成为你的粉丝么?

  在一座青楼里,有一群人,他们正在比赛谁能买下更多的艺妓,然后兴高采烈地对大家说:“我获得了全世界女人的真爱!”

  本文来源于【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

  转载请备注本文链接:http://www.one-link.cn/index.php/View/post/706.html

标签:  

我的需求与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