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划观点>正文

品牌营销专家分析-出口转内销的困苦

壹串通   吴雪亭   2014-08-14

  今时不同往日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面对广阔的世界市场,凭着特有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出口型企业可谓是如沐春风大大地捞了一笔。很多出口型的企业就是等着别人拿着订单和现金找上门来,只要把产品做好了把货交给人家,钱就已经赚到手了。这种情况只是很甜美的过去,很多老板一讲到那个时候都是很兴奋的。但是现在,美梦破碎了。

  第一,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在逐渐降低,所有成本都在增加,水电、管理、税收,等等。

  第二,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型企业的订单越来越少了,已经不再具备价格竞争的优势,尤其是现在东南亚、非洲等很多地方比我们的成本还要低,所以很多企业的订单自然地被退了,其他订单也不再自动送上门来了,企业家们开始头疼该怎么样做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这些企业家比过去要进行更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像过去那么多的订单,可以说现在订单小了,甚至没了,自己也要累垮了。

  第三,汇款慢、难。

  第四,人民币升值,利润被严重挤压。就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人民币汇率上升了0.26%,超过2012年全年0.25%。人民币一升值,人民币就值钱了,我们的产品也贵了,外国人就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了。出口量下降,利润自然就下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型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想转回国内市场--中国有13亿人口,而且中国经济持续地上升着,人均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相对国外动荡的市场,国内稳定的市场无疑是相当吸引人的。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不是说您想就可以做到的。

  哪一条路能通向罗马

  内销开拓对中小企业来讲一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是每一家中小企业都能熬得住的。难在哪里?稍微有点外贸知识的人都知道,对外贸易与在国内市场做营销策略相比,那是大大的简单和轻松。商务谈判-订单-发货-收款。对外面链条短小,简便省事。尤其是喝老外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事,只要产品认可、价格合适,就没问题了。

  而在国内做营销呢?组建营销团队-设置办事处-招商-铺货-进店-促销......链条冗长,不但汇款很慢,而且需要在各个环节中沉淀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做生意,家里长短,有没完了的应酬-客户、终端、工商税务......原本做外销的企业,看着想着都觉得可怕。

  等真正下定决心要回过头来做内销的时候,又因面对更多的烦恼而犹豫了。

  难点之一:没有品牌。尽管有些出口型的企业做了30年了,但事实上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大家只知道在那里有一家工厂,好像还挺大的,具体做什么就不知道了。

  难点之二:没有渠道。出口型企业都是直接在外国人进行商务谈判,不需要分销渠道,所以对国内的各种渠道缺乏了解,根本没有地方去买产品。

  难点之三:没有人才。这些企业的员工大都是流水线做生产的,要不然就是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那种简单地与别人签合同的方式他们很熟悉。但是在中国怎么建立渠道、怎么联系中间机构、怎么跟人打关系、哪一条路能通向光明的罗马他们都不知道,都没有经验。

  我将这类转内销的企业叫做“三无企业”,没有品牌、没有人才、没有渠道,有的只是产品,以及口袋里的一点钱、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人才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把工厂关了?又不愿意自己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就这样没了。这些企业本身有的可能是厂房、设备、工人、企业管理,还有品质管控,如果不做了的话,这些基础全部清算为零,这对每一位老板来讲都是不愿意的。

  他们觉得:一定要想办法打破这道墙,与国内的消费者打通关系。品牌推广、营销渠道、营销策划人才都是零基础,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所以说,做外贸就是搞生产,做内销就是搞市场,根本就是两码事。那么在转向内销的过程中,“交学费”总是难以避免的。

  这些老板在跟我们将他们的困境时,感触最深的是,就像3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一样,尽管知道国内市场水很深,不想把以前赚的钱再投进来,可是现在如果不干了,口袋里的一点钱、银行里的一点钱,还有厂里面所有的基础设施、员工、管理等,就都白费了。可是现在如果要做,这份投入能不能收回来,这个市场能不能做成,心里有没有底。有些企业找了营销老总过来做国内市场,这个人倒是滔滔不绝地说,可是只说怎么做却不说怎么做成,所以企业老板的心里仍是七上八下,很是忐忑。这是一类企业的老板心理写照。

  本文来源于【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

  转载请备注本文链接:http://www.one-link.cn/index.php/View/post/679.html

标签:吴雪亭  

我的需求与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