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划观点 >正文

中国城镇营销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20 2012-08-29

  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主体要素并非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而是遍及中国各个角落的小城市与县镇。发展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建国后的前30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到1999年底,我国城市已达668个,建制镇18800个,市镇总人口3.8亿人,城镇化水平即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30.4%,比1978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乡镇企业在1985至1996年期间曾经有过很好的发展条件。截止1998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9%。整个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达1.25亿,占目前全国城乡非农就业总数的35.7%。其中乡村50%的新增非农就业集中在县城、建制镇和集镇周围,初步形成了约1.7亿的农村小城镇人口(其中标准的城市人口约1亿)。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与建制镇增加同期同步:1983-1986年,中国的乡镇企业每年吸纳约1300万劳动力就业,同期每年平均设镇1600个左右,1987-1991年,乡镇企业每年吸纳约800万劳动力就业,同期每年平均设镇350个左右。累计80年代小城镇净增加8192个。

  城镇化发展有效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了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拉动了城乡商品市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小城镇发展水平仍处于滞后状态,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目前,全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为50%左右,而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只有4亿是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2%,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8%的平均水平。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城镇发展盲目随意,缺乏规划性

  小城镇规划是百年大计,因其位置固定,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将会影响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从小城镇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规划滞后,缺乏科学性,已使小城镇建设陷入了布局分散、盲目发展、全面开花、重复建设的困境。造成这种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地方不重视城镇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未能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本区域的整体城市规划中;二是规划的内容不科学、不实际、不具体,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与现实脱节,形同虚设,因此在一些地方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废弃旧城、开辟新镇、热心圈地运动、喜欢摆花架子和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怪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偏小,聚散效应和辐射功能难以发挥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基础设施跟不上,小城镇就难以繁荣发达。而现实问题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能源短缺,交通运输条件差,环境保护、供水排水设施不健全,文教、卫生、福利设施也很薄弱,难以满足人们的工商业活动和生活需要。另外,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问题也十分突出。在2000 年中国农经学会年会上专家提出3—5万人的小城镇才能正常发挥其聚散、带动功能,而我国农村镇镇区人口平均才4000 人左右。因此,大部分小城镇不仅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能力比较弱,而且对乡镇企业聚集度也相当低。目前,全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只有20%分布在城镇。

  (三)小城镇发展用地粗放,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城镇建设用地粗放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的土地忧患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用地的关系,土地多征多占闲置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因此,也就导致了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远远高于大城市的怪现象。另外,在某些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比例偏高,生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这不仅反映出小城镇建设用地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而且也暴露出小城镇发展中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工业生产相对落后的不正常状况。

  (四)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小城镇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可现实问题是:第一,农村、乡镇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偏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严重不足,这与小城镇发展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很不相符;第二,农村、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与农业关联不大,农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工业中份额不足,难以发挥其强农兴农的作用。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出路

  (一)高起点规划,确保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在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超前意识,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大趋势中合理定位,按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现代结构的要求,去构思、规划、设计小城镇建设。在单个小城镇的建设布局上,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应统筹安排各种功能小区,合理设置工业、农业、商贸、文教、娱乐、居住、水电、煤气、排污、绿化等综合规划,合理搭配,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要正确确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外在区位分析,根据镇区在县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确定各自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目标及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实行重点突破;切不能为了美化自己而不顾自身实际条件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不利于政府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要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城镇体系等因素选择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特色及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比如,对处在城区最佳辐射圈内的乡镇,可建成城区卫星型小城镇,积极发展那些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工业、仓储业、旅游服务业等;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建成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例如苏州昆山周庄镇、吴江同里镇,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不管什么类型的小城镇,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小城镇才会有生命力。

  (二)突出特色,搞好小城镇绿化建设

  绿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特点,是城市形象和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志。也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其效益是深远持久的。所以规划好、建设好一个城市的绿色环境,对整个城市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继承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的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一个建筑物要有特色,需要和其他建筑物形成差异;一个小城镇要有特色,同样也需要有自己明显的个性。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小城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要体现景观特色,不是把各景观要素简单罗列,而是要立体地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组织这些景观,使其各自形成“以人为本”的特点。规划设计人员要抓住构成景观特色的基本要素,如地域自然条件、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去进行景观塑造。

  实现生态、人本、特色三位一体化的小城镇景观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总体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以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构建支柱产业,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必须向小城镇聚集,这是由乡镇企业的生产性质特点和小城镇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乡镇企业虽然身处农村,但它同样要求具备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自然村落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可能满足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而小城镇具有较大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功能,比农村更靠近大中城市,易于接受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易于掌握信息进行商品交易,便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必须降低乡镇企业进城的门槛,制定有利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优惠政策:

  (1)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

  (2) 取消将乡镇企业产值、发展速度作为当地政府领导人政绩评价标准的做法,降低企业集中的阻力。

  (3) 以市场为导向,打破行政分割和社区限制,促进乡镇企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 除合理的税、租、费以外,严禁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向乡镇企业乱摊派,降低企业在小城镇的经营成本。

  (四)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工业相结合,做到以工强镇

  首先,要建设好工业小区。工业小区在选址、排污、行业选择、园区环境等各方面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有机整体,成为现代化城镇的新园区。

  其次,要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可通过制定减收或免收城镇配套费和相应的其它收费,适当降低土地出让条件等措施,引导原分布在农村里的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对于由“原籍”迁移落户的企业,应实行“四不变”政策,即隶属关系、产值统计、利润收取、税收缴纳不变,并在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与本地企业同等对待。

  (五)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做到以农稳镇

  要围绕当地的主导农产品,大力发展和培养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六)把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相结合,做到以商活镇

  小城镇建设中,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产品流通的情况,大力加强商贸设施建设,搞好各种具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建设,比如在养殖基地建立禽蛋市场、牲猪市场、牛羊市场,在果品蔬菜基地建立果蔬市场,在山区小城镇建立林产品市场等等。

  (七)加快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需要。要引导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重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而轻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足取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劳动者整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小城镇劳动显然难以达到这个要求。但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城镇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于【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

  转载请备注本文链接:http://www.one-link.cn/index.php/View/post/802.html